這5種壓力把你壓垮了嘛分享4種不用花錢也能快速有效放鬆的方法
- 小編
- 7月2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現代人的壓力有哪些
現代人的壓力來源主要有六種,分別是:工作壓力、學業壓力、人際關係壓力、財務壓力、科技使用壓力,如果不懂得放鬆,那麼這些壓力將會因為持續性的對身心靈造成傷害,終究一天會反蝕自己甚至是傷害他人。
六種生活壓力你中了幾種
工作壓力
什麼是工作壓力,例如:面臨高要求、長時間工作以及職場競爭,這些因素會導致壓力增加。例如,許多人因為需要完成大量任務而感到疲憊,甚至擔心失業。一項研究顯示,工作壓力與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發生率有顯著關聯,並且會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。
學業壓力
什麼是學業壓力,例如:面臨繁重的課業、考試壓力和升學競爭,這些都可能導致焦慮和壓力。研究指出,學業壓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,尤其在教育競爭激烈的環境中。
人際關係壓力
什麼是人際關係壓力,例如:現代人在人際關係中可能面臨矛盾、孤獨感或社交壓力。例如,青少年可能因為與朋友或家人之間的衝突而感到壓力,成年人則可能面臨婚姻或家庭問題。孤獨感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關聯性在多項研究中被證實,並且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財務壓力
什麼是財務壓力,例如:因為收入不足、負債或生活成本上升而感到壓力。例如,成年人可能擔心無法支付房租或學費,青少年可能擔心家庭的財務狀況。研究顯示,財務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有顯著關聯,特別是在經濟不穩定的時期。
科技使用壓力
什麼是科技使用壓力,例如:現代人因為過度使用科技產品(如手機、社交媒體)而感到壓力。例如,青少年可能因為在社交媒體上受到批評或比較而感到焦慮,成年人可能因為工作需要隨時回覆訊息而感到疲憊。一項研究指出,過度使用科技產品與焦慮和抑鬱的發生率有顯著關聯。
綜合來看,小編幫大家製作一張表格如下:
名稱 | 原因 | 造成結果 |
工作 | 高要求、長時間工作以及職場競爭 | 增加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發生率 |
學業 | 繁重的課業、考試壓力和競爭 | 焦慮、心理健康 |
人際關係 | 朋友、同事、家人之間的關係 | 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|
財務 | 收入過低 | 心理健康問題 |
科技使用 | 資訊焦慮 | 焦慮和抑鬱 |
推薦四種不用花錢在家也能放鬆方法
不用花錢也能放鬆的方法一、正念冥想(Mindfulness Meditation)

正念冥想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練習,透過專注呼吸或身體感受來減少壓力。它能幫助人們放下對未來或過去的擔憂,提升專注力和情緒穩定。每天花10-20分鐘,在安靜的環境中專注於呼吸或冥想音頻。有效減少工作壓力和學業壓力,並改善因人際關係或財務問題導致的焦慮。
不用花錢也能放鬆的方法二、運動
運動可以刺激大腦釋放內啡肽(Endorphins),這是一種能提升情緒、減少壓力的化學物質。規律運動還能改善睡眠質量和心理健康。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例如跑步、瑜伽或游泳。有助於適合減少工作壓力、學業壓力和科技使用壓力。
不用花錢也能放鬆的方法三、找個能夠安全傾訴心事的對象
與朋友、家人或同事分享壓力能幫助減輕心理負擔。社交支持提供情感上的慰藉,並能促進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壓力和財務壓力。
不用花錢也能放鬆的方法四、限制使用科技
過度使用科技會增加焦慮和孤獨感,因此限制使用時間能有效減少壓力並改善生活品質。例如移除社交軟體、減少手機網路用量的上限、關閉手機的app通知,有助於改善科技使用壓力和人際關係壓力。
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這篇文章給你的朋友,我是你的幸福教練,歡迎加入我的line與我聯絡,跟我一起打造自己的幸福磁場。
參考資料
Ganster, D.C., & Rosen, C.C. (2013). Work stress and employee health: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. Journal of Management, 39(5), 1085-1122.
Melchior, M., et al. (2007). Work stress precipitat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young, working women and men. Psychological Medicine, 37(8), 1119-1129.
Ang, R.P., et al. (2009).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nxiety in adolescents.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, 30(3), 318-337.
Hawkley, L.C., & Cacioppo, J.T. (2010). Loneliness matters: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consequences and mechanisms. 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, 40(2), 218-227.
Holt-Lunstad, J., Smith, T.B., & Layton, J.B. (2010).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rtality risk: A meta-analytic review. PLoS Medicine, 7(7), e1000316.
Richardson, T., Elliott, P., & Roberts, R. (2013).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unsecured debt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, 33(8), 1148-1162.
Sweet, E., et al. (2013). The high price of debt: Household financial debt and its impact o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. Social Science & Medicine, 91, 94-100.
Elhai, J.D., Levine, J.C., Dvorak, R.D., & Hall, B.J. (2017). Fear of missing out, need for touch,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re related to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.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, 63, 509-516.
Twenge, J.M., et al. (2017). Associations between screen time and lower psychological well-being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. Preventive Medicine Reports, 6, 271-283.
Kabat-Zinn, J. (2003). Mindfulness-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: Past, present, and future. Clinical Psychology: Science and Practice, 10(2), 144-156.
Salmon, P. (2001).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anxiety, depression, and sensitivity to stress: A unifying theory.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, 21(1), 33-61.
Cohen, S., & Wills, T.A. (1985). Stress, social support,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. Psychological Bulletin, 98(2), 310-357.
Elhai, J.D., Dvorak, R.D., Levine, J.C., & Hall, B.J. (2017). Problematic smartphone use: A conceptual overview and systematic review of relation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.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, 207, 251-259.
コメント